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内蒙古自治区全面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绿水长流北疆

image.png

牛羊漫野,花草生香。


  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承载区。


  内蒙古近年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推进水网建设,全面提升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水资源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


  防洪减灾和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黄河、嫩江、辽河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外流水系,也是防洪重点区域。当前,黄河、嫩江和辽河干流堤防已基本达到设防标准,内蒙古初步形成了集水库、堤防、水闸、分洪区等于一体的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体系。目前,内蒙古各级堤防总长8356公里,已建成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基本满足防汛和水资源管理需求。


  内蒙古地广人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情况,使得内蒙古在全力保障城乡、牧区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方面任务艰巨。


  内蒙古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建设水利工程,供水能力显著提升。全自治区已建成水库475座、塘坝和窖池6万座,建成城乡集中式供水工程1.78万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3.65%,自治区总供水能力达238.2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城镇、工农业发展用水需求。


  作为水资源匮乏地区,内蒙古聚焦水资源供需矛盾,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将自治区地下水水量、水位控制指标细化分解到371个管理单元,实行“双控”管理,有效控制了用水过快增长的局面。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挖掘节水潜力,自治区万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9.58%和12.76%。自治区建成大中型灌区124个,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83,农业用水效率大幅度提升。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新突破


  作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主战场,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决打赢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探索以奖代补、以工代赈、占补平衡等新模式,以每年1128万亩的速度全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据2023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与2011年相比,全自治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93万平方公里,减幅达9.43%;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减少13.18万平方公里,减幅达50.47%。


  内蒙古将河湖生态水量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管理,实施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应急补水,河道内生态流量保障程度逐步提高。持续推进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2020年以来,向西辽河干流累计下泄生态水量11.4亿立方米。2024年9月3日,西辽河干流水头近26年来首次到达通辽市中心城区,流域地下水水位总体稳定,局部回升。


  内蒙古出台自治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条例,实行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评估等手段,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成效显著。自治区布设地下水监测井2600余眼,农业灌溉用水量采用“以电折水”等方式实现井灌农业用水计量全覆盖,地下水取用水监测网络基本形成。


  水网框架体系逐步构建


  内蒙古加快构建“一主两翼、三纵四横、西引东调、外联内通”的水网空间布局,推进黄河、辽河等重要流域水网布局和南水北调西线等重大工程跟进布局,印发自治区水网建设规划,开展盟市水网建设规划先导区创建。


  目前,引嫩济锡工程规划完成论证,黄河内蒙古段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核意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引绰济辽工程隧洞段全线贯通,文得根水利枢纽下闸蓄水,东台子水库下闸蓄水……一批重大在建水网骨干工程全面提速。


  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同年年底,水利部也出台《支持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水利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水网建设和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内蒙古还结合地区实际不断健全完善水法规制度体系,取消盟市旗县中央水利项目配套资金,减轻基层负担,通过河套灌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破解“以水养人”难题……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内蒙古水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转自《中国水利报》本报通讯员   侯艳娇)